历史遗迹

Việt Nam

南雅宝塔

南芽塔(Nam Nha Pagoda)或南芽阳(Nam Nha Duong),全称南芽Phat Duong,位于芹苴市平水区裴友义坊Cach Mang Thang 8街612号。这里不仅是明苏教信徒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芹苴乃至整个南方爱国运动的革命活动基地。 南芽塔的创始人为阮嘉阮先生(1850-1919),别名阮芳陶,教号龙溪道仁,教号阮道柯。 1890年左右,阮觉阮先生开始参加同德运动。起初,他将房子从Rach Sao搬到了Binh Thuy市场,并在Rach Mieu桥附近设立了Nam Nha Duong草药店,作为对抗法国人的通讯基地。 1895年,Nguyen Giac Nguyen先生停止了中药店的工作,搬到Binh Thuy河建立了一座三室小塔,也称为Nam Nha Duong。 1905年,该塔规模扩大,为五室两翼。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塔受到了很大的损坏,宗教人士想要重建它,但法国不允许,因为佛塔仍在监视之下,他们不得不游说法国当局才被允许建造。 1917年,塔身砖瓦重修,许多材料均从法国订购。 与许多其他寺庙一样,南雅宝塔建在河岸附近,以便各地游客可以方便地前来朝拜,因为过去的交通主要靠水路。因此,寺庙的大门也面向平水运河。许多文献都描述寺庙的大门是砖瓦砌成的。宝塔的院子里铺着中国瓷砖,周围是一个一直延伸到平水河畔的大花园。花园中央有一座2m多高的假山,放置在砖砌的水箱中。园内有许多松树、柏树等古树。正殿为实心砖房,共5间,阴阳瓦顶,上有二龙明珠图。尤其是大雄宝殿的立面,具有二十世纪初期亚洲和欧洲建筑风格的结合,与南方传统的宝塔风格截然不同。大雄宝殿内,中央区域装饰十分庄严,供奉三教圣坛(内有释迦牟尼佛、至圣孔子、老子三尊铜像)。 主厅后面是一条长长的走廊,里面有两个会客室。宝塔的左右两侧是两排瓦顶房屋,男用称为 Can Dao Duong(Dong Lang 排),女用称为 Khon Dao Duong(Tay Lang 排),与厨房相连。目前,南雅塔还拥有许多田野和花园,特别是塔后是一个种有果树和观赏花卉的绿色花园,为塔内的安静空间降温。 除了宗教活动外,南雅塔也是革命活动的根据地。这座宝塔是“芹苴东都运动的行动总部。 1913年2月,爱国者强德和阮觉阮先生从法国回国后,在这里讨论国家大事,动员南方的爱国运动,却被法国殖民主义者发现,寺庙应予关闭。然而,这个地方仍然是革命活动的秘密基地。 1929年,当后江安南共产党特别委员会在平水成立时,南雅塔是后江特别委员会与包括吴嘉图同志在内的南方党委的联络基地。南方党委临时党委书记。 在两次抗法、抗美战争中,南雅塔始终与民族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 凭借如此的建筑和历史价值,1991年1月25日,南雅塔被文化体育旅游部列为国家历史文物。 资料来源:芹苴报纸在线

芹苴 3917 看法

排名 : 国家纪念碑 开门

南共后江省特别安全委员

安南共产党特别委员会的历史遗迹 在前往龙泉市龙华区(芹苴市平水区)的路上,右手边有一座编号为 34/7 Bui 的房屋。平水县平水区友义街曾是后江党安南共产党特别委员会的办公楼。 安南共产党后江特别委员会历史遗迹 1929年9月中旬,后江地区党委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那是建立“后江安南共产党特别委员会”组织的会议,由周文廉同志担任主席,并指示选举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包括:翁文谦、河辉甲、阮文同志郑、阮文治……由翁文谦同志担任秘书。 经过5个月的运作,后江党安南共产党特别委员会在整个后江地区建立了党的根据地,为将党统一为一个党组织、领导越南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2月3日后,三个党组织统一为越南共产党,隶属于南方党委员会特别委员会。翁文谦同志被任命为南方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辉甲同志担任后江特别委员会书记。 1930年4月,由于保留特委的需要,特委迁至沙沥省。 安南共产党特别委员会具有历史价值,奠定了第一基础,是后江省党委和革命运动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文化和新闻部于1991年1月25日将安南共产党后江党特别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历史文物。 1995年,芹苴市人民委员会与平水区人民共同在平水区建立了后江安南共产党特委纪念碑。 资料来源:芹苴旅游信息门户网站

芹苴 3812 看法

排名 : 国家纪念碑 开门

诗人潘文治之墓

诗人潘文治的历史墓位于芹苴市Phong Dien区Phong Dien镇Nhon Loc 1村。 这里是爱国诗人潘文治学士的安息之地,他是一位儒家学者,一生以诗歌为武器,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被人们称为“诗人战士”。该墓地于1991年被认定为国家古迹。 此前,诗人的坟墓只是用简单的水泥建造的,坐落在一片绿色草坪的中央,有一个墓碑。 1990年,怀着人民的尊重,人们携手用抛光石修复了诗人潘文治墓,墓拾级而上,有精美的抛光石墓志铭,有栅栏,绿草如茵,诗意、美感,还有一点像诗人生前的笔勇和气质的锋芒。 到2005年,该遗址得到了更大规模的修复,面积达2060平方米。包括:纪念馆、展览馆、坟墓、书籍和石碑(记载有潘文治学士的名句)、荷花池、观赏植物、等候室……。 墓地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石碑,它是根据诗人笔下的书页的灵感而建造的。笔尖朝上,中间是他的名诗。纪念碑后面矗立着诗人潘文治的肖像雕像,雕像充满深情和真诚。 诗人潘文治于1830年出生于槟椥省琼忠郡清富东公社的一个崇尚道德、富有爱国传统的儒家家庭。他自幼以聪明着称,1849年20岁就在嘉定学堂香考试中获得学士学位。虽然他是儒生,却面临着剥削人民的政策阮朝的朝廷封锁,使国家走向衰弱,令他失望至极,没有入仕,而是退隐享教、吟诗作赋。在嘉定,他参与创立了团体“Bach Mai Thi Xa”。这里是文人雅士、宾客聚集吟诵诗词的地方。 185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向岘港开火,发动了侵华战争。此时,潘文治搬到新安平家村(今前江省),然后返回永隆开办学校,为穷人教学和采药。 1868年,潘文治回到芹苴省丰田县仁爱村定居,继续开办学校,教授并创作诗歌,批评官僚“永远追求民族荣耀”,同时赞扬了人民的士气。人民、爱国军人、学者。他的诗句每一行都烙印着充满爱国主义、对人民的热爱、对朋友和敌人的决然区分的灵魂。景帝年5月16日(阳历1910年6月22日),爱国诗人、学士潘文治在丰田仁爱村一栋简陋的茅草屋里安息,留下了他的一片纯洁的心。人民心中的遗憾。潘文治学士的安息地历代以来一直由当地人修复和保存。 目前,诗人潘文治古墓已成为游览、学习、传统活动、文化交流的场所。特别是每年阳历6月22日——潘文治学士逝世之际,地方当局和当地人民都会组织非常隆重的忌日仪式和文化艺术活动,以纪念他的逝世。一位诗人,一位士兵,为丰田区和芹苴市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纪念碑节。 资料来源:芹苴旅游信息门户网站

芹苴 4062 看法

排名 : 国家纪念碑 开门